Carry HE

handouts(8) - heat transfer

· Carry HE

传热和换热器

  1. 肋壁传热(计算题考过这一段的推导,图忽略,高教传热学的课后题是两侧均是肋片,建工传热学的示例是单侧肋片)

    1. 推导过程:a)光滑平壁的传热方程 $\Phi=h_iA_i(t_{fi}-t_{wi})$,

    2. 推导过程:b)平壁导热方程 $\Phi=\frac{\lambda}{\delta}A_i(t_{wi}-t_{wo})$,

    3. 推导过程:c)肋片导热方程,分为肋基出传热部分和肋片传热部分 $\Phi=h_oA_1(t_{wo}-t_{fo})+h_o\eta_fA_2(t_{wo}-t_{fo})=h_o\eta_oA_o(t_{wo}-t_{fo})$ ,其中$\eta_o$为肋片总效率

    4. a)+b)+c)三个部分合起来:$\Phi=\frac{t_{fi}-t_{fo}}{\frac{1}{h_iA_i}+\frac{\delta}{\lambda A_i}+\frac{1}{h_o\eta_oA_o}} $ ,其中$\eta_o=\frac{A_1+\eta_fA_2}{A_o}$

    5. 肋化系数:$\beta=\frac{A_o}{A_i}$ 可以理解成是肋基面积和肋片面积之和与光滑平壁面积之比

    6. 传热系数:$k=\frac{1}{\frac{1}{h_i}+\frac{\delta}{\lambda}+\frac{1}{h_o\eta_o\beta}}$ ,用不同侧(肋片侧或者平板侧)作为标准面,所得到的传热系数是不同的

    7. 只有在$\eta_o\beta>1$ 情况下(简答题考过),传热才能强化,不是只要加肋片就能强化传热,其中在减小肋片间距来增加有效的传热面积的情况下,因为间距不断减小,所以流体流动时候的阻力就在不断变大, 但是需要考虑到肋片之间的间距,只有间距大于$2\delta_t$ 时,才能保证两个边界层的发展不会重合到一起,如果重合到一起的话,应该会阻碍传热过程的强化吧。所以我们在实际过程当中也见过锯齿状的肋片, 这样也能够在增大有效传热面积的同时,有防止两个边界层发展到一起(一句话总结,不能让肋片上的发展起来的边界层粘连起来

  2. 加肋片的作用(简答题考过):要考虑多种情况

    1. 第一种情况: 在表面传热系数小的一侧加肋片, 抓住了主要矛盾,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增加对流传热量

    2. 第二种情况:在表面传热系数大的一侧加肋片,此时的目的和上一种就不是特别一样了,因为这样是为了减少该侧壁面的温度,这样防止设备侧的温度过高而导致设备被烧毁

    3. 第三种情况:在两侧的传热系数都不大时,就有必要在两侧都加肋片

  3. 复合传热:建工传热学上的示例:a)蒸汽管道对外又有对流传热也有辐射换热,b)人体的散热也是复合传热的过程

  4. 传热的强化和削弱(和知识点2联动),强化对流传热的原则$k=\frac{1}{\frac{1}{h_1}+\frac{1}{h_2}}$

  5. 传热的强化和削弱(和知识点2联动),强化对流传热的方法

    1. 增加扩展面,比如说波纹管,肋片管,加肋片都是扩展有效传热面积

    2. 改变流动状况,加速,搅动,旋流,射流

    3. 改变流体物性,一些添加剂是可以改变流体物性的比如可以增加一些固体颗粒物,这样可以增加比热容之类的物理性质

    4. 改变表面状况: 粗糙度的改变,针对沸腾传热改变表面结构, 针对膜态凝结表面涂层

    5. 改变传热形状大小:管式散热器变为板式散热器

    6. 改变能量的传递方式,如增加对流辐射板(这个在建工传热学有一个图解释)

    7. 依靠外力, 外力产生振动,用声波增加脉动,增加静电场

  6. 传热的强化和削弱(和知识点2联动),削弱对流传热的目标:减少热设备及管道的热损失,节能,保护设备

  7. 传热的强化和削弱(和知识点2联动),削弱对流传热的方法

    1. 覆盖绝缘层

    2. 改变表面状况和材料结构

    3. 改变辐射特性,增加抑制对流传热

    4. 保护材料表面,内部增加粘稠剂

  8. 换热器的分类和结构特点:见Appendix

  9. 平均温差推导(计算题考过,建工传热只给出顺流的计算推导,难点在于区别流动方向,传热方向,体现在正负号中,如果没有推出书上的结果,多检查推导中的正负号是否合理),在存在凝结换热,有潜热存在的情况下,我们采用分段的形式来求最后的结果

    1. 假设:冷热流体不存在流动中质量损失和热量损失,物性参数为常数,换热的换热在流动方向的导热量是忽略不计的

    2. 推导过程,温差$\triangle t =\triangle t_1 - \triangle t_2$ ,

    3. 推导过程,温差微元化$d(\triangle t) =-d(\triangle t_1) - d(\triangle t_2)$

    4. 推导过程,传热微元化$d\Phi=k \triangle t dA$

    5. 推导过程,对流流体1而言$d\Phi=-M_1c_1dt_1 \rightarrow dt_1=-\frac{d\Phi}{M_1C_1}$

    6. 推导过程,对流流体2而言$d\Phi=-M_2c_2dt_2 \rightarrow dt_1=-\frac{d\Phi}{M_2C_2}$

    7. 推导过程,将流体1和流体2结合$d(\triangle t)=-dt_1-dt_2=-(\frac{1}{M_1C_1}+\frac{1}{M_2C_2})d\Phi$

    8. 推导过程,把7和4结合$\frac{d\triangle t}{\triangle t}=-(\frac{1}{M_1C_1}+\frac{1}{M_2C_2})hdA$

    9. 推导过程,把8进行积分$ln\frac{\triangle t’’}{\triangle t’}=-(\frac{1}{M_1C_1}+\frac{1}{M_2C_2})kA$

    10. 推导过程,改写9可得$\Phi=kA\frac{\triangle t’’ -\triangle t’}{ln\frac{\triangle t’’}{\triangle t’}}$

    11. 最后结果,平均温差$\triangle t_m=\frac{\triangle t’’ -\triangle t’}{ln\frac{\triangle t’’}{\triangle t’}}$

    12. 统一口径,$\triangle t’’$ 较大的温差,$\triangle t’$ 较小的温差

  10. (思考题)什么时候能够用平均温差代替对数温差(为什么要用对数温差不能用平均温差):a)在进出口端冷热流体的温差比较小时, 及最大温差和最差温差之间的差值比较小时,我们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温差来代替对数平均温差。b)但是在进出口冷热流体温差较大情况下,我们不能采用算术平均温差来代替对数平均温差,这样话实际情况和计算的情况就会有比较的出入

  11. 换热器计算分成两种类型: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

    1. 设计计算:已知条件$M_1c_1,M_2c_2$ ,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当中的三个, 然后计算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

    2. 校核计算:已知条件$M_1c_1,M_2c_2,k,A,t_1’,t_2’$ ,然后求换热量或者是出口温度是否满足最后的要求

  12. 设计计算步骤(简答题考过)

    1. 首先布置换热面,算出相对应的传热系数

    2. 根据给定的条件, 求出待定的温度

    3. 然后可以算出对数平均温差

    4. 然后根据自己设置的换热器形式,求是否需要对温差修正

    5. 最后算出需要的换热器面积

    6. 最后一步校核流动阻力是否在范围之内,若果过大需要重新设计方案计算

  13. 校核计算步骤(简答题考过,一般和知识点12联动考核)

    1. 假设一个出口的温度,然后计算出另外一个出口温度

    2. 然后可以计算出对数平均温差

    3. 然后算出总传热量

    4. 和之前算出的传热量相比较

    5. 如果之间的差值不在我们理想的范围之内,那么我们要重新假设温度,知道理想情况下两个传热量应该是相同的

  14. 效能-传热单元数法$\varepsilon-NTU$ 法

    1. 定义:分母为换热器中可能发生的最大温差,而分子上是冷热流体中在实际换热器中出现的最大温差

    2. 传热效率定义为实际传热量与理论上可能最大传热量之间的比值$\varepsilon=\frac{Q}{Q_{max}}$

    3. 传热效率是根据热容较小的流体定义

  15. 如何推导得出书上很复杂的传热效率的公式,根据知识点9的推导可以继续往下推导得出

    1. 推导过程,根据知识点9-9,两边取幂指函数形式$\frac{\triangle t’’}{\triangle t’}=exp(-(\frac{1}{M_1c_1}+\frac{1}{M_2c_2})kA)$

    2. 推导过程,我们定义传热效率$\varepsilon=\frac{t_1’-t_1’’}{t_1’=t_2’}$

    3. 推导过程,把前两个公式结合$\varepsilon=\frac{1-exp(-\frac{kA}{M_1c_1}(1+\frac{M_1c_1}{M_2c_2}))}{1+\frac{M_1c_1}{M_2c_2}}$

    4. 逆流的情况是相同的,用相同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来,一共应该有四种情况

  16. 用效能-传热单元数法进行校核计算时,与对数平均温差比起来,优缺点在哪里?(简答题考过):用效能-传热单元数法做校核计算时,假定温度对于最后计算结果是比较小的,因为假定流体温度体现定型温度上,这是一大优势,可以从效能-传热单元数的图中显示出来。但是有用这种并不能看出自己的换热器布置形式和逆流相差多远,而对数平均温差法是可以看出这种差距的

  17. 换热器中顺流和逆流的区别:

    1. 顺流:在顺流的换热器当中,因为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是相互限制的,所以效能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到1,充其量就是冷热流体到出口处的温度是相同的

    2. 逆流:而对于逆流来说,只要传热单数无限增大,不论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比热容如何,效能是可以到达1的

Appendix

换热器的分类和结构特点

graph LR A[按照工作原理分类] --> B[间壁式换热器] A --> C[混合式换热器] A --> D[回热式换热器] B --> 冷热流体被隔开 C --> 冷热流体直接接触 D --> 冷热流体交替经过蓄热材料

graph LR A[间壁式换热器] --> B[管式换热器] A --> C[肋片式换热器] A --> D[板式换热器] A --> E[板翅式换热器] A --> F[螺旋式换热器] B --> BB["应用范围广,结构坚固,占地面积大,消耗金属多,换热能力强"] C --> CC["结构紧凑,肋片侧的流动阻力大"] D --> DD["传热系数高,阻力小,结构紧凑,耗材少,拆洗方便,承压能力差"] E --> EE["结构紧凑,轻巧,容易阻塞,不好修理"] F --> FF["工艺简单,结构紧凑,流动阻力小"]